本网站于2002年12月30日开通

www.gdmj.org.cn

首页 > 专题广场 > 风雨同舟六十年 > “我与民进”征文

路漫漫进取不停步

信息来源:本网 时间:2015-08-25
字体: [大] [中] [小]
--加入民进廿三年,我与民进同成长
民进新会区委 陈文焯
 
  在中国民主促进会成立60周年庆祝之际,我谨以民进普通一员献上此文,感谢培育我成长的民进组织,衷心祝愿民进组织发展壮大、健康成长。
  一、亲切的关怀催生感激之情
  我是带着纯朴的感激之情加入民进组织的。1982年,我在新会县会城创新中学任教语文兼班主任。当时,我的同事、新会教育界前辈刘庚汤老师一直对我很关心。他平时常找我谈心,互通教学信息,向我传授课堂教学和班主任工作经验,勉励我安心工作,做出成绩。在9月,刘老师送给我一本小册子《中国民主促进会章程》和民进中央、民进广东省委会出版的刊物,说他最近加入新会民进,并介绍1982年6月民进广东省委会批准新会成立民进新会县支部,共有8名成员,都是新会教育界的名流,他们分别是林伯鸥、容汉勋、容锦芳、邓华芳、李耀魁、刘庚汤、肖厚念和钟镜清。此后数天,我细细地阅读了刘老师送给我的资料,开始懂得了中国民主促进会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参政党,数十年来中国民主促进会是建立新中国、推进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大业的积极支持者和参与者,其成员主要来自教育界的知识分子。之后,70多岁的林伯鸥老师打来电话约我到他家谈心,那天,老前辈与我这个后辈促膝谈心长达3个小时,临走时,林老师拉着我的双手,一再勉励说:“你这后生不错,好好干,望你早日加入民进。”
  几天后的一个晚上,天下着雨,我家的门铃响了,开门一看,我顿时惊喜不已,门外竟出现了一班新会教育界的名人、我的偶像。他们分别是当时70岁的首任民进新会县支部主任容汉勋老校长和支部支委空锦芳、邓华芳及李耀魁等老师。在我家里,他们询问我家庭、工作情况。得知我一家3人挤住在一间7平方米的木板房和仍然是民办教师时,前辈们当即商议找有关部门为我解决问题。当时,我感动到不知说什么好,只有不停地道谢。后来,我还应邀参加了民进新会支部的学习会和外出参观活动。
  10月初,我写了要求加入民进组织的申请书,由刘庚汤老师作为我入会申请的介绍人。11月初,民进组织批准了我的入会申请,我正式成为民进新会支部的第九名成员。当时,支部主任容汉勋校长握住我的手说:“祝贺你,你是目前新会最年轻的民进成员,是接班人喔!”
  加入民进组织后,我时时严格要求自己,处处不忘为民进争光。1983年,我在《广东民进》先后发表了5篇教育教学论文,成为新会民进组织最早在省级民进刊物上发表文章的成员。同年,我参与了新会支部发展新成员、筹办成立民进新会县委会的工作。
  1987年,我被调到新会胜利中学担任首届高考班的语文教师和班主任。在胜利中学我和该校的几名民进成员一道,加大力度为学生进行高考课程的复习和进行教学改革的实践以及探索转变后进生的教育方法,还结合工作的实际,撰写了多篇教学论文在市级以上的报刊上发表,受到学校领导的赞扬。我年来我都被评为先进工作者、镇优秀辅导员。我还在学校物色几位骨干教师加入民进组织,使胜利中学支部由原来6名成员增加到9名成员。
  多年来,我一直担任新会民进胜利中学支部的支部主任,坚持每月开展一次支部生活,采取轮流到成员家里集会、外出参观、与其他支部联合活动等多种形式,活动经费由支部成员凑集。在完成上级交给的任务方面,在参政议政方面和搞好自身建设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受到民进新会县(市)委员会的表扬,多次被评为先进基层支部。
  一直以来民进新会县委会的领导非常关心我的家庭和工作情况,为我民办教师转为公办教师不停奔走。1988年,我的工作问题终于得到解决,正式转为公办教师。同年我考上华南师范大学中文系本科班,通过三年的函授学习,终于取得了大学本科的毕业证书。1990年我被评定为中学一级语文教师。至此,我的人生轨迹正呈上升趋势,我的成长与民进的关怀是分不开的。我要感谢新会民进的关怀和给了我一个更大的发展空间。
  二、培养和提高参政议政能力
  中国民主促进会是一个参政党。作为民进的成员,除了做好本职工作外,还要参与本组织交给的任务。在实践中培养和提高参政议政能力,为祖国富强统一、人民生活幸福安定贡献自己的力量。这些,都是我加入民进后在组织的帮助下、在老一辈民进成员的谆谆教导下逐步提高认识并付之实践的。
  1982年,刚加入民进组织的我就思考如何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发挥自己的作用。
  在一次偶然的机会,我认识了著名作家巴金的同学、中国民主同盟新会支部的负责人陈洪有先生。我们不约而同地谈到目前社会上开始兴起补习文化的热潮,。当时我们二人商议开办成人文化补习夜校,经过一段时间的筹备,与会城新民小学合作开办了一间成人文化实习夜校,当时我还亲自编印中学语文基础知识资料并亲自授课。经过我们二人的共同努力,夜校的规模不断扩大,由开始只有一个班的学员,后来发展到八个教学班,共有400多名学员,是新会县“文革”后最早开办的成人文化夜校,该校于 1984年移交给会城镇教育办公室管理,并延续至现在。
  为响应民进新会县委员会关于“广泛开展三胞联谊工作,为改革开放、实现四个现代化建设服务”的号召,我连续多年写信、打电话或亲自赴港澳,向港澳和海外的亲戚介绍家乡的变化,发动他们回乡观光、考察或投资。1986年,在美国纽约联合国总部工作的堂姑绕道香港首次回到故乡新会探亲观光。1992年至1993年,我协助会城天马村委会,成功地发动在香港的堂叔捐资250万元支持家乡公益事业的建设,兴建天马小学和天马初级中学。
  1992年10月8日,新会撤县设市,中共新会市委号召全市人民要提高市民意识,同心同德为新会的繁荣富强而努力。我作为民进成员,如何履行参政党的职能?如何配合中共新会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如何提高新会人民的市民意识?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和了解其它地方设县级市的情况后,我于当年11月写了一封“创办中共新会市委党报《新会市报》、并成立新会市报社”的建议信,直接寄给新会市委书记叶英昌同志,成为提出创办《新会市报》的最早倡议者。我这个建议很快被采纳。中共新会市委于 1992年12月同意在1993年成立新会市报社、创办《新会市报》。1993年8月,我被调入报社从事新闻采编工作,先后担任记者、编辑和广告部副主任等职务,历时11年。我在报社的11年期间,几乎每年都被评为先进工作者,我作为民主党派成员在中共党报中发挥了作用而感到自豪,同时也为民进组织增添了光彩。
  虽然我在民进组织只是一名普通成员,本职工作很繁重,但是对组织布置的工作、履行参政党职责,我从来不敢懈怠。在报社工作期间,除了完成日常的采访、写稿和编辑工作外,我还利用业余时间开展社会调查,每年都撰写10多篇建议或调查报告,有的送交民进新会区(市)委会,有的直接送到政府有关部门,内容涉及未成年人教育、公民道德教育、文化名城建设、市政管理、环境保护、“三农”问题、侨乡侨情等问题。
  从1998年起,我响应新会县(市、区)政府的号召,积极参加新会举办的艺术节活动,我在艺术节期间创作的小说、报告文学连续三届获奖。
  2001年,我经过深入调查,得知新会旅港乡亲张廷先生和旅马来西亚乡亲谭永廉先生在新会投资办实业、捐款办公益事业,其贡献早已达到新会人大常委会制定的荣获新会市民称号的条件。在征得张、谭二人同意的情况下,我撰写了向他们颁授新会荣誉市民称号的建议及调查材料,送交中共新会市委统战部。新会市委统战部对我的建议表示赞赏并展开核查,于2002年授予张、谭二人新会荣誉市民称号。
  2004年我响应中共新会区委关于建设文化名城的号召,在会城镇一个新落成的住宅小区策划了一项大型的文化活动,试图开创新颖的社区文化形式,以点带面,推动新会的社区文化建设。在小区开发、社区居委会和区文联的协助下,这项名为“楼名楼联和文化墙名言有奖征集”活动,通过媒体的传播很快蓬勃开展起来,全区数千名市民积极参与。这次活动不仅涌现了数十个优秀作品在该小区内刻石上墙,更重要的是丰富了新会区的文化内涵,带动了各社区及各行业的文化建设,提升了新会市民的文化品味。
  以上这些,是一名参政党的普通成员在组织的关怀帮助下,不断提高思想觉悟,提高参政议政能力的具体行动.回顾23年走过的历程,我欣慰地看到新会民进、广东民进同全国其他民进组织一样不断发展壮大,欣慰地看到自己在为社会为百姓做了一些有益的工作,同时为民进增光添彩。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