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站于2002年12月30日开通

www.gdmj.org.cn

首页 > 专题广场 > 2006年广东两会 > 民进广东省委向省政协九届四次会议提交的提案

关于大力发展我省十六个贫困县职业教育的建议

信息来源:本网 时间:2015-08-25
字体: [大] [中] [小]
民进广东省委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重视培养新型技能型人才和高级技工,已成为我国有效解决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瓶颈”问题的重要举措之一。在中共广东省委、省政府的重视下,经过多年的努力,我省职业教育的规模和数量在持续增长,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不断提高。初步建立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和现代化建设相衔接的职业教育体系。但是我们在看到珠三角等发达地区职业教育蓬勃发展的同时,也要看到贫困地区的职业教育的困难和问题,要从全省工作的全局出发,提高对搞好贫困县的职业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切实采取有力措施,大力扶持贫困县发展好职业教育。
  一、十六个贫困县职业教育已具备了一定的发展基础
  1.地方政府对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有了提高。各县委、县政府对发展职业教育都比较重视,将其作为落实科技兴县、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来谋划。例如阳山县成立了以县长为组长的专门领导机构来管理全县的职业教育工作。2003年把县成人中专、县电大、教师进修学校整合在一起,使职业教育资源得到优化。五华县将水寨中学第二校区80亩改办为县重点职中;平远县县政府投入64.5万元完成平远职校的部分征地工作;经过多年的努力,和平县职业学校已建成一所具有专业特色鲜明的省级示范性学校。此外,各地在财政非常困难的情况下都能保证一定数量的资金投入。
  2.职业教育的规模和数量总体上有增长
  经过多年的努力,我省十六贫困县职业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到2005年,十六贫困县共有中职学校25所、在校人数16563人、校园面积96.01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4.925万平方米、教学用房24.8116万平方米。专任教师987人,其中本科以上学历的有335人、中高级以上职称的有580 人、双师型教师311人。累计投入资金284948万元。为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基础。
  3、各地在办学过程中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五华县的职业高级中学、五华华城职业高级中学2005年5月与发达地区广州黄埔职业中学签订了联合办学协议,充分利用黄埔职业中学的教学设备资源进行实习;东源灵通职校,多年来与珠海格力集团挂钩合作,根据厂方的要求进行“订单”教育,学生毕业后进入该集团工作。阳山县职业技术学校在2005年成功举办了阳山初中后职业培训试验班(学工班),形成了“定单、培训、考核、发证、输出、就业”的“一条龙服务”的办学模式,并从中探索出半工半读,以有偿实习费用缴交培训费的经验。
  二、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1、办学规模小、总量少、发展不平衡。据了解,十六个贫困县职业学校每县大多是1-2所(五华县共有5所),从学校来看,虽然也有省级重点学校、示范学校,但大多是一些较薄弱的学校,还有一些麻雀学校。有的县职业教育还处于起步阶段,如陆河县仅有的一所职业中学,是2005年才创办的。
  2.办学经费严重不足。办学经费不足是十六个贫困山区县职业教育普遍存在的问题。连南职业技术学校2005年仅安排职校教师工资52万元,而学校全年正常办学经费需102万元,缺口约50万元;乳源职业高中,由于该县经济落后,每年投入到位的资金很少,学校只能通过借贷形式购买基本的设备和一些基础设施建设,到目前为止,学校负债600多万元;连山职校全部总投资约需1651.36万元,这对于吃靠财政饭的少数民族县来说,简直就是天文数字;连平职业学校目前经费缺口达500多万元;揭西县第一职校今年尚有1360万的建校资金缺口。清新县职业技术学校欠债1000多万元。到目前为止十六个贫困县中职有危房面积8683万平方米、历史欠债5703万元。
  3.实验设备与实训场地不足,专业设置未能适应产业发展的需要
  贫困地区由于经济条件所限,投入不足,普遍存在教育实习设施不足的问题。目前十六个贫困县中职学校只有实训场地27078万平方米、实验设备总价值 3556万元。和平县职业高级中学从1997年起招生,至今累计对实验设备投入不足50万元。阳山县职业技术学校现有的电脑室、多媒体教室、电子电工室等实操设施比较落后。许多学校反映根本没有实训基地,如东源县灵通职业技术学校、卫生成人中专学校;一些专业没有配套的实训场室也是常见的现象。实验设备、实训场地的严重不足,造成培养出来的学生实操水平低。
  4.职教师资不足
  我省贫困地区职校师资队伍“一少二多”(即专业教师少,非专业教师多,后勤人员多)是一个较普遍的现象。按照省里的要求,职业技术学校的专业教师的比例,本科要达85%以上,“双师型”教师达到60%以上。但是目前我省贫困地区中职学校“双师型”教师的比例只有31.5%,要达到上述的要求还有较大的差距。由于贫困县师资队伍建设跟不上职业教育发展的形势,所以,教学手段比较落后,教学活动“普教化”,根本无法与发达地区相比,因此,学生难以掌握适应产业发展的技术,培养出来的学生技术含量不高,也因此,虽然大部分学生能找到工作,但普遍工种技术含量不高、工资较低,一般在650到800元。影响了学生就读的积极性。
  5.生源“二少二多”。十六个贫困县职业教育普遍存在着生源“二少二多”现象。“二少”即报读职校学生少,在读职校的优质生源更少。2003年和平县有的职业中学计划招生200名,但实际报名注册的仅50多人,不到半个学期又流失了10多人。和平县职业高级中学在读700多位学生中,品学兼优的学生不多,大部分学习积极性不高。“二多”是指转学学生多,退学学生多,据统计先报读后转学或退学的占在校生的10~13%。
  职业教育之所以存在以上的问题和困难,主要有以下原因:
  一是社会上鄙视职业教育的传统观念根深蒂固,学校及教育行政部门在导向上也存在误区。职业教育最初是作为普通教育的补充,在其发展过程中,财政投入低,社会的认可度低,被“打入另册”。贫困县职业学校多数是由薄弱学校改制而来,虽然有些学校的办学硬件和软件有了长足的发展,但过去给人们留下的“破旧”、办学水平低下的印象一时难以改变,许多人把职业教育视为“次等教育”、“末流教育”。此外,因高校扩招刺激了人们对“普高”教育追求,甚至一些教育行政部门也错误地加大了升学比例在办学水平评价中的权重,所以,大多数贫困县的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数不足普高的1/3。
  二是在办学指导思想上,定位不够明确。主要体现是,职业教育未能与当地县域经济发展的实际相适应,与发展新型农业生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实际需求相适应,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市场取向相适应。归根结底,就是没有形成适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特色型职业教育。
  三是因为财政困难,缺少投入,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贫困县的职业学校的发展。职业教育投入较大,要搞一个工科的实训场,光设备投入就要1500万元,从校舍、培训到师资、设备等,需几千万。从十六个贫困县的财政能力来看,一个县一年的财政收入仅几千万元,要支撑一个技术职业学校是很困难的。
  四是当地群众生活比较贫困,许多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无法就读职业学校。一般来说,接受职业教育所需要的费用比普通高中多700多元,此外还有考证费、生活费用等。我们从调研中发现,每个贫困县都有大量的初中毕业生没有选择继续教育,而据教育职能部门反映,在贫困县,高中阶段失学的学生65%以上是因经济困难。
  三、几点建议
  1.创新思路,明确定位。贫困地区职业教育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和《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精神,创新发展理念和思路,把它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推动农业产业现代化、培养造就高素质新型农民的一个重要着力点,作为发展当地县域特色经济、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重要依托,作为扶贫开发、劳动力转移培训、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来定位。要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全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认识,改变鄙视职业教育的观念。宣传媒介要大力宣传发展贫困县的职业教育的重要性和职业教育典型事迹,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发展贫困县的职业教育的社会氛围。另外,要集中精力重点发展农业生产(包括现代种植业、养殖业、农产品加工业等)、服务业、制造业等最需要的技术农民、技术工人的中等专业教育。
  2.调整十六个贫困县职业教育的布局,大力扶持每个贫困县办好一所达到省级重点以上的中等职业学校。在现有学校的基础上对教育资源进行整合,建议 30-50万人口的县办一所1500人规模的职业学校,50 -100万人口的县办一所2000人规模的职业学校,100万-150万人口的县办两所2000人规模的职业学校。并以此为依托,建立职业技术培训中心,把职业技术培训延伸到农民,肩负起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培养新型农民的重任。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每个区域(市)办一个高水平的各校公用的实训中心,实行资源共享。在发展贫困地区职业教育的过程中,要防止急功近利的办学取向,在办学上摒弃求大求全或小而全的办学模式,不求做大,只求做强。要扶助这些学校打造在省里有影响、适应产业发展和就业市场需要的专业品牌。为避免专业设置重复,浪费资源,建议由省教育部门进行统筹规划。要从全省经济发展的前景预测产业发展的需要,及时为贫困地区的职业教育提供专业需求、人才需求等信息,指导、帮助和支持他们设置部分瞄准生产发展需要的拳头专业甚至是省里的龙头专业,并努力创设条件,与省内部分企业紧密沟通,为他们的人才培训列好“订单”,为贫困地区的中职教育打造就业的“绿色通道”。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设立我省贫困地区职业教育师资培训专项资金,采取与省内发达地区校校联手、聘请专业人士进行对口援助、将贫困地区教师送出去短期研修和委托我省高职院校定向培养等方式,加大对专业师资培训力度。提高贫困地区职业教育教师的工资待遇,让他们减少后顾之忧。同时,仿照普教的做法,建立发达地区向十六个贫困县的职业教育支教制度。采用鼓励省内部分中职学校到贫困地区办分教点、支持部分发展前景好的专业为贫困地区送教上门等方法,在扶持贫困地区职业教育之外,政府也要在各方面支持提供帮扶学校的发展,创设通畅的“校校联手”的渠道。要建立一支能够适应职业院校以就业为导向、强化技能性和实践性教学要求的教师队伍,配合人事部门开辟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进入职业院校任教的绿色通道。要提倡“产学研”结合。行业、企业和职业学校共建,能切实加强学校技能性和实践性教学环节,也能使职业学校成为企业继续教育的基地、员工学习与岗位培训的平台,实现职业学校与企业的共同发展。
  4、在办学体制上,支持贫困地区运用针对性强的人材培养模式,如“半工半读”、“1+2”、“2+1”、“1+1+1”或短训班等模式,鼓励其创新办学机制,如学分制和模块式教学,推行订单培养、校企合作、工学交替等,加快促进贫困地区职业教育的发展。目前实施的“1+1+1”培养模式,要考虑适应贫困地区学生就业需要和他们在学费以外其他支出的承受能力。
  5.要从政策上和经费上给予实实在在的重点扶持。在经费上,鉴于办学经费“以县为主”,大多数贫困县都无力承担,建议省财政对十六个贫困县职业教育经费实行专项补贴。拨款应改变以往的按人头拨款的做法,改为由生均培养成本拨款。要从职业教育是脱贫致富的重要战略出发,省的扶贫资金要向十六个贫困县职业教育倾斜。要增加智力扶贫专项资金,资助更多的贫困家庭子女接受技工教育,实现“培训一人,就业一人,脱贫一户”的目标,帮助贫困家庭走上脱贫致富之路。同时建议对贫困地区职业教育学生学费给予贴息或免息贷款,帮助贫困学生完成学业。通过政府的渠道和民间的形式,募集资金,设立“十六个贫困县职业教育发展专项基金”和“十六个贫困县农村困难家庭子女职业教育阶段助学金或扶助金”,为贫困地区职业教育添砖加瓦。在政策上,把扶持贫困地区职业教育纳入省扶贫计划,把“扶弱促强”当成发展贫困地区职业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举措,在学校管理、人事制度、工资制度和教师学生考证考级等多方面向有利于贫困地区职业教育的角度倾斜。此外,应要求发达地区的职业学校留出部分比较强的专业的学位培养贫困地区的学生,并提供实训基地帮助贫困县职业学校解决实训问题。
  6.鼓励外地或当地的民间资本和有实力的企业积极参与贫困地区的职业教育。民间资本参与职业教育,可以缓解当前贫困地区资金普遍不足的难题,加快贫困地区职业教育的发展。各级政府要给予参与企业或个人必要的政策支持,如在法规允许的范围内予以参与企业部分税赋减免,优先支持其获得部分本地项目的开发、经营等。
作者: